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 綠色保育創新價值

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 綠色保育創新價值

記者陳品雯/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動水稻田綠色保育標章,有別以往的綠色保育標章以保育單一物種為主,本次保育對象為「橙瓢蟲」和「長腳蜘蛛」指標物種,這些捕食性天敵的保育代表這塊水稻田是在農友愛護環境的做法下長大,通過綠色保育標章驗證的水稻田,則代表著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永續生態農業的初衷。

有機農業增加生物多樣性
  台灣有15萬公頃的水稻田,是目前台灣面積最大的人工濕地以及水域生態環境,稻田中除了稻米的產出養活許多人之外,同時它還孕育了一個生態系,環境友善的農業生產活動可視為涵養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之一。廣泛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動物或植物方面,與慣行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往往擁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一旦增加,對於蟲害的防治與控制、增加授粉服務和土壤的生成上,皆會產生重要影響。

藉蜘蛛、橙瓢蟲指標物種
  為了解有機農業的操作手法,確實可以打造一個生態較為豐富的農田環境,花蓮區農改場副場長范美玲從2012年起調查有機水稻田與慣行水稻田之間的生物多樣性差異,並以數量龐大、生活史短且廣泛分佈於稻田中的無脊椎動物群聚作為研究對象,於稻株地上部進行掃網、鑑定和統計分析,其中扮演次級消費者以上之天敵物種,在有機田區中比慣行田有著較多的物種數量。
  在這些各式各樣的物種當中,其中日本長腳蛛、橙瓢蟲等天敵物種被認為具代表性,因為這兩種的數量,與被捕捉到的物種數量成正相關,同時由於牠們都是容易觀察且對農藥敏感的物種,一旦有不當操作或噴灑農藥等干擾,數量上便會大幅減少,因此可作為了解田區生態的指標,農民亦可自行檢視牠們在稻田出沒的情況。

指標物種與綠色保育標章
  花蓮區農改場研究出的這兩種指標物種目前已納入綠色保育標章推動範疇,范美玲副場長表示:「以蜘蛛和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可讓稻農容易辨識並實際運用在田間做為棲地評估與監測之用。」萬一出現大幅度的減少狀況,農民亦可很容易察覺得到,並檢查自身在農業資材的使用上是否出了問題,或是有其他不當操作之處。另外此一標章可與有機標章並置,以鼓勵農民從多樣生態的角度切入農業,有助於農民耕種時兼顧保育,讓生產與生態雙贏。

 圖:橙瓢蟲。

圖:長腳蜘蛛。

0 意見:

張貼留言